...

孙思佳

2025年6月PMP认证®考试

第一次听说 “项目管理”,是午休时听同事聊起 PMP 证书。他眉飞色舞地讲着如何用甘特图拆解任务、用风险矩阵规避问题,那些陌生的术语像一串钩子,突然勾住了我 —— 原来工作里那些 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” 的混乱,居然有系统的解法?

现在回想,当时报名的冲动简直像夏天的雷阵雨,来得又快又猛。同事的话还没落地,我已经点开了报名链接,甚至没仔细看课程大纲,只觉得 “这东西有用”。缴费成功的那一刻,既有点忐忑,又有点莫名的兴奋,像是攥住了一把能打开新世界的钥匙。

真正让这把钥匙发光的,是邱老师。第一堂课他就颠覆了我对 “考证课” 的想象 —— 没有照本宣科的理论堆砌,而是带着我们用 AI 工具模拟项目拆解。记得有次练习 “制定沟通计划”,他让我们用 ChatGPT 生成 stakeholder 分析表,再逐行点评哪里漏了细节。当看到 AI 在几秒内整理出的表格比我手写两小时的还清晰时,我突然明白:项目管理不是死记硬背,而是用对工具、借对力。

邱老师的课堂总在笑声里藏着 “干货”。他讲变更管理时,没直接念流程,而是说:“你们想想,甲方临时改需求,就像女朋友突然变主意,硬刚肯定不行,得先共情,再谈方案。” 一句话把抽象的 “变更控制” 讲得活灵活现。他还教我们怎么在会议里 “接话茬”——“领导说‘这个方案再想想’,不是让你真回去想,是要你问‘您觉得在预算还是时间上调整更合适?’” 这些藏在项目管理背后的人情世故,比书本上的公式更让我受用。

备考的日子像一场 “迷你项目”。邱老师每天在群里发刷题提醒,比闹钟还准时;有次我做模拟题错得离谱,深夜私信他,他居然打了 20 分钟语音,从错题讲到如何调整复习计划。当查分页面跳出 “3A” 时,我第一时间把截图发给了他,屏幕那头的 “恭喜” 后面,还跟着一句 “记得把学到的用在工作里,别只当证书看”。

现在再想起当初 “大脑一热” 的决定,只剩庆幸。这门课不仅让我学会了画 WBS、做风险管理,更让我明白:项目管理的核心从来不是工具和流程,而是如何带着人把事做成。就像邱老师说的:“管项目和过日子一样,得懂方法,更得懂人心。” 这场始于冲动的学习,最终成了我职场里最扎实的一块垫脚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