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谷底重生,向高处而行
2024年,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黑暗的一年。公司内斗如漩涡,我坚持“做事不问人”的原则,一心扑在项目与团队上,却最终成了权力倾轧的牺牲品。当裁员名单公布的那一刻,我才惊觉:原来忠诚与努力,在错位的棋盘里,不过是随时可以丢弃的棋子。35岁,失业,没有权威认证,连面试机会都寥寥。那段时间,我像被抽走骨头的风筝,飘在城市的上空,却找不到落地的方向。
直到我遇见PMP,遇见慧谷,遇见邱老师。
起初只是抱着“多一个证多一条路”的功利心报名,却在第一节课就被邱老师击中。他不说教,不灌鸡汤,而是把项目管理比作“在混乱中搭帐篷”——先找支点,再拉绳索,最后让所有人都能躲进来避雨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:过去我只会埋头拉车,却从未抬头看路;只会执行,却不曾设计。我的“努力”缺了系统骨架,所以一碰就散。
学习的过程像一场迟来的成人礼。邱老师用段子拆解晦涩的“关键路径法”,用职场八卦解读“干系人矩阵”,甚至让我们分组模拟“如何说服一个固执的技术总监”。笑声里,我第一次看清自己的短板:不会向上管理,不懂风险预案,把“加班文化”误当成“团队凝聚力”。每做一次模拟题,都像把过去的伤口重新剖开,再上药缝合。痛,但清醒。
6月考试那天,我独自走进考场,想起应聘时,HR那句“你没有证书,不符合我们要求”。笔尖划过答题卡的沙沙声,像一场迟来的申诉:不是我不适合,是我空有多年的管理经验,但是没有通用的管理认证证书。当屏幕跳出“PASS”的瞬间,我觉得自己的管理经验终于得到了认可。
这张证书于我,不是镀金的敲门砖,而是照进深渊的手电筒。它让我看清:管理不是“谁听我的”,而是“如何让正确的事发生”;职场不是“站队游戏”,而是“价值交换的市场”。我开始重新整理简历,不再堆砌“苦劳”,为自己在未来的面试中 以及工作中增光添彩。
感谢PMP,让我在35岁这年,把年龄的“坎”变成了“台阶”;感谢慧谷,用专业托住我的慌乱;感谢邱老师,用幽默和智慧告诉我:管理从来不是控制人,而是成就人。这张证书是我的新起点,而故事才刚刚开始——未来或许仍有风雨,但我知道,这一次,我手里握着搭帐篷的图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