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.

刘骥

2025年6月PMP认证®考试

一段横跨六年的旅程:我与PMP的“重逢”与成长
一晃眼,这竟然是一段横跨六年的故事。
还记得第一次接触PMP,是六年前刚入职的时候。当时的我对未来充满期待,但现实却是,公司还未完全步入正轨,工作节奏紧张,学习氛围也并不浓厚。那时,我一边试图适应新的岗位节奏,一边也抱着“要不要去系统学一下项目管理”的想法,报名了慧谷的PMP课程。我兴致勃勃得参加每一场周末班,认真接收老师在课堂上用“故事情节”来灌输的每一个知识点。然而,口罩期间考试时间被频繁更改,加上频繁加班和高强度出差,学习计划逐渐被打乱,进度一再落后,最后只能搁置考试计划。
多年过去,每当听到有人通过PMP考试、或看到它出现在职场招聘要求中,我总会有些遗憾地想起那个“中途放弃的自己”。想再重新拾起,但总觉得“隔得太久了”“工作太忙了”“年纪也大了”,于是一次次犹豫、一次次拖延,这件事就这样悬在心里,成了一个始终未完成的“待办”。
直到今年,我终于决定不再逃避,重新报名课程,给这个六年未完的心愿一个正式的开始。这一次,我告诉自己:“这次,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。”
重新开始的过程并不轻松。我依旧需要工作、处理琐事、应对疲惫,但不同的是,我不再急于一步到位、不再焦虑落后,而是专注于一点一点积累。白天工作、晚上上课、周末做题复盘,有时状态不好,就先听录播缓冲,有时理解困难,就多做几道题、多问几次老师。渐渐地,课程内容开始变得清晰,脑中也逐步搭建起了项目管理的知识框架。从五大过程组到十大知识领域,从WBS到风险矩阵,从团队协作到变更控制,我发现自己对“项目管理”这件事,终于不再只是“听说过”,而是真正理解了它背后的逻辑与方法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,在这段旅程中,我并不孤单。感谢一路上那些并肩前行的同学,在群里互相鼓励、互相打卡、互相分享学习资料;感谢老师们的及时答疑与鼓励,在我怀疑自己的时候不断给予我信心。尤其是最后一周的冲刺阶段,邱老师打电话监督我刷题,告诉我要先掌握做题思路,再去有效刷题。我几乎是用尽了全部的意志力,每天高强度复习,花了一个周末反复做错题、梳理笔记、模拟练习……那种专注、疲惫、坚持与期待交织在一起的心情,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。
考试当天,瓢泼大雨,早起参加完考试,下午又提上行李箱出差。看到“通过”的那一刻,我笑了。不是因为轻松,而是因为这张证书背后,是我对自己的一次郑重交代,是一场迟到了六年的圆梦。
这段旅程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,也更加确信:没有什么“太晚”,只要愿意开始、愿意坚持,时间从来不是问题。PMP不是一个终点,它更像是一次系统梳理思维、重塑逻辑、提升自律的过程。而对我来说,更重要的是,我终于让那个六年前遗憾的自己,得到了一个圆满的happy ending。